液晶显示器是科学和技术进步的产物。
在George Freidel之后,液晶研究暂时步入低潮,也有人说,1930-1960年期间是液晶研究的空白期,究其原因,大概是由于当时没有发现液晶的实际应用。但是,在此期间,半导体电子工学却获得长足进展。为使液晶能在显示器中应用,透明电极的图形化以及液晶与半导体电路一体化的微细加工技术必不可缺。随着半导体公学的进步,这些技术早已不在话下。
20世纪40年代,开发出硅半导体,利用传导电子的n半导体和传导空穴的p型半导体构成pn结(pn junction),发明了二极管和三极管。在此之前,在电路中为实现从交流到直流的整流功能,要采用真空二极管,而要实现放大功能,要采用真空三极管。这些大而笨重的器件完全可以由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代替,不需要向真空中发射电子,仅在固体,特别是极薄的膜层中,即可实现整流、放大功能,从而电子回路实现小型化。
接着,光加工技术实现了包括二极管、三极管在内的电子回路图形的薄膜化、超微细化。这种技术简称为光刻(photolithography)。photo即光,lithography意为石版画。photolithography除表示照相技术之外,还有在像石头那样的硬板上利用光加工制作“岩画”的技术。20世纪60年代,随着半导体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技术的进展,电子设备实现了进一步小型化。
上述技术进步,对于在液晶显示装置(display)中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进一步随着材料科学和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显示模式和驱动技术的开发,液晶显示器获得飞速发展。
TM101JDHG33
NJ070NA-23A
G238HCJ-LH1
G156HCE-LN1
C090EAN01.1
EV121WXM-N12
GV215FHM-N10
P320HVN02.0
DV150X0M-N16
G150XGE-L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