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分子在其某种排列状态下,透过施加电场,将向着其他排列状态变化,液晶盒的光学性质也随之变化。这种透过光学方法,产生光变换的现象,称为液晶的电光效应。
从液晶显示应用的观点出发,液晶大多数电光效应示于图1-8中。从历史上看,1968年J.Wysocki等首先发现相变效应;接着,同年G.Heilmeier等发表动态散射效应和宾-主效应。
1971年,M.Schadt等发表扭曲向列效应;同年,M.Schiekel等和M Hareng等几乎同时发表双折射电场控制效应。紧接着,1972年F.Kahn等发表热效应。1975年R.Meyer等发现铁电液晶效应,在当时来说,这是一种比较新的电光效应。
而且,1985年J.Fergason等发表高分子分散(polymer dispersed,PD)效应;在此之前,1984年T.Scheffer等发表超双折射/超扭曲向列效应等电光效应。
电场效应中,TN效应、GH效应、ECB效应、SBE/STN效应还有PC效应等,都是由通常的液晶的介电常数的各向异性于电场的相互作用力引起的,称为介电各向异性方式的电场效应型。
与此相对,由铁电型液晶的自发极化与电场的相互作用力产生的电场效应应属于FLC方式,与前一种方式有所区别。
另一方面,DS效应是受液晶电导的各向异性与电场相互作用力支配而产生的因此称为电流效应型。除此之外,在施加电场的同时还需要加热的,称为热效应型的电光效应。
TM101JDHG33
NJ070NA-23A
G238HCJ-LH1
G156HCE-LN1
C090EAN01.1
EV121WXM-N12
GV215FHM-N10
P320HVN02.0
DV150X0M-N16
G150XGE-L06